(校館弦歌)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讓科技史鮮活起來
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題: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讓科技史鮮活起來
作者 周昕
在中國首家綜合類、收藏型、研究性科學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臨時展廳)內,一臺20世紀初期的愛迪生D型標準留聲機“唱”起了百年前的旋律。這臺珍貴的文物承載著歷史的回響,也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璟薇的課堂教具。
通過與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合作,吳璟薇講授的《媒介發(fā)展史》讓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皬拿浇榧夹g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留聲機是記錄歷史的重要載體。在這里,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真切地‘聽見’歷史?!眳黔Z薇這樣形容她在這座博物館中的教學實踐。
她表示,這樣的沉浸體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體物件與歷史文化進程之間建立聯系,激發(fā)學術想象力,還能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將文物與新媒體手段相結合進行策展,向社會公眾廣泛進行科學傳播。
這種教學模式,正是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推動公共教育的生動縮影。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科學博物館學術部負責人王哲然告訴記者:“我們把豐富的館藏文物轉化為多學科交叉的教學資源和公眾科學教育的開放平臺,讓學生與文物‘現場對話’?!?/p>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介紹,博物館成立以來舉辦公共教育活動200余場,線下展廳接待觀眾8萬余人次,展現了博物館在科學普及與公眾服務方面的成效。

目前,該博物館內擁有8000余件藏品,主要通過收集校內外歷史性科技器物、買進海外舊物市場的珍稀科技制品和研究、制造、復原失傳科技器物等多種渠道積累而來。
在博物館內,哥特式星盤復原品、伽利略望遠鏡復制品等一系列展品引人注目。吳國盛表示,對于科學博物館而言,歷史性科技器物的仿制及復刻標志著博物館的學術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博物館專門成立了復原實驗室,為開展科技器物的復刻工作提供專業(yè)支撐,豐富館藏資源,深度挖掘其科學價值。
日益豐富的館藏,亦以“活化敘事”的方式傳遞科研精神。
走進博物館內的“百年器象”展廳,清華理工學科的輝煌歷程鋪陳開來。在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核研院)歷史成就展區(qū)中,環(huán)境學院2020級博士生、科學博物館志愿者劉迪波向觀眾講述著背后的發(fā)展故事。
核研院初創(chuàng)時,時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副主任呂應中掛帥,帶領師生在荒山野嶺中白手起家,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調試、運行的屏蔽試驗反應堆。
此后,清華大學開展先進核能技術研發(fā),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支持下,先后突破了球形燃料元件、球床流動特性等多項關鍵技術,并于2000年建成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一代代清華核能人將畢生心血傾注于此,不斷攻克技術難題,使中國在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每一件歷史設備儀器,都見證了中國核能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艱苦奮斗歷程。通過講解,我希望在觀眾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把‘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科研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眲⒌喜ㄕf。

如今,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的永久館舍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于2027年建成開放。吳國盛介紹說,永久館舍中的“主展廳”“清華廳”常設展覽將更加完整地勾勒清華理工學科服務國家建設的發(fā)展軌跡,也將展示中西方科技在碰撞、融合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進程,為公眾打開一扇兼具學科特色與全球視野的科學之窗。(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18日 20:45:56
- 2025年09月18日 19:57:32
- 2025年09月18日 19:44:26
- 2025年09月18日 16:59:09
- 2025年09月18日 16:54:31
- 2025年09月18日 15:42:06
- 2025年09月18日 15:18:21
- 2025年09月18日 10:52:32
- 2025年09月18日 10:47:54
- 2025年09月18日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