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漂洋過海的信與銀
【談文繹史】
“喜鵲哭,僑批到,番邊寄錢了……”這首流傳于閩南地區(qū)的古老歌謠,簡單幾句,卻道盡了僑批背后深沉的情感與責任。“批”在福建、廣東不少地方的方言中就是“信”的意思,而“僑批”,就是海外僑胞寄回家鄉(xiāng)的“銀信包裹”,它既是信,也是匯款單,閩南人稱之為“錢信合一”。
你可能好奇,在沒有銀行、快遞的年代,僑批是怎么跨越海洋送到的?其實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民間郵政系統”。僑批的旅程通常包括四個步驟:寄批、轉運、派送、回批。華僑在異國打工攢下錢后,找到同鄉(xiāng)、親友或回程的水手,將銀錢和家書交給他們,并付少許手續(xù)費。水客們通過貨船將成批的僑批運回中國,最先到達僑鄉(xiāng)樞紐,如廈門、汕頭。僑批到達后,再由國內負責派送的“批腳”(類似今天的快遞派送員)按照地址逐一分送,這些批腳懂方言、熟門路、重信用,還能幫阿公阿婆讀信、寫回批。家屬收到銀信后,請批腳代寫回批,再經由原路返回南洋,完成一次循環(huán)。
隨著僑批數量的增加,依靠水客個人收匯派送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于是,在19世紀末,專業(yè)的僑批局逐漸形成,類似現代的郵局、快遞公司。為保障銀信安全,批局發(fā)展出一套完善的防偽制度,包括專用信箋、暗記蓋章、編碼核對等方法,防止冒領,就像現在的快遞簽收碼。有些批局還實行“聯保制”,即多家批局相互擔保,確保即使某家批局倒閉,僑胞的款項也不會損失。這種民間自發(fā)的信用體系,其效率與可靠性甚至超過當時的官方金融機構。華僑們通過批局,還將在海外買到的新鮮玩意兒寄給國內的親友。后來,批局業(yè)務越來越興盛。
閩南僑批又有什么特別之處?閩南人出洋歷史早、人數多。因此,福建,尤其是廈、漳、泉、莆地區(qū),成為僑批最為發(fā)達的區(qū)域。閩南僑批不但是經濟線,更是情感線、文化線?!鞍⒛?,食飽未?”“囝仔會讀冊否?”這一句句帶著鄉(xiāng)音的問候,飽含對家人的關懷。許多僑批信封上“廈門轉”“鼓浪嶼寄”等字樣至今仍清晰可見,它們如同歷史郵票,記錄著跨洋之旅的軌跡。更有趣的是,許多僑批信封上不僅寫地址,還印著吉祥話:“順風”“如意”“平安”,有的甚至畫著精美的山水花鳥畫,或者古代歷史人物——凡此種種,無不表達著華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著名僑領陳嘉庚先生,可說是閩南僑批史上最閃亮的名字。他年輕時南渡新加坡經營橡膠,成為“橡膠大王”。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通過僑批幾乎把全部財富匯回祖國,興教辦學。
從最初幾元、幾十元的小額僑批開始,到后來動輒成千上萬的巨額匯款,都是通過僑批系統完成。1913年,他創(chuàng)辦集美小學,后在故鄉(xiāng)建成集美學村;1921年,他傾資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這些宏大事業(yè)的背后,是無數封僑批、無數筆匯銀的積累。他曾在家批中寫道:“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fā)起常月捐、特別捐、娛樂捐等多種形式捐款,通過僑批為祖國抗戰(zhàn)捐款捐物。很多僑批附言寫著“捐抗日”“救國銀”“支援前線”,或“交八路軍”。他不但捐,還監(jiān)督每一筆僑匯的用途,要求每筆錢“來有蹤,去有影”,真正用于抗戰(zhàn)救國。他還曾痛斥那些挪用僑匯者:“此非貪財,實為貪血!”
僑批不是冷冰冰的銀錢數字,而是滿溢著人情味。有些華僑會隨信寄幾粒南洋胡椒、一朵干茉莉花,甚至一小包咖啡粉,讓家人嘗一嘗南洋味道。有不識字的僑胞,會在僑批上畫個小人兒、一朵花,甚至一道彩虹,表達思念。有些家庭會在僑批的某個角落折個角、點個墨,表示一切平安,這都是只有家人才懂的密碼。
福建僑批的內容豐富多樣,除常見的家書、匯款憑證外,還包括婚書、地契、族譜片段,甚至民間藥方。有些僑批真實記錄了下南洋華僑在異鄉(xiāng)艱苦打拼的經歷,如“初到檳城,挑貨叫賣,三年始得立足”;有些則詳細叮囑“家中諸小兒女宜細心教養(yǎng),管束有方”;還有些甚至成為跨國貿易的信用憑證,體現著閩南人“以信為本”的商業(yè)倫理。正是通過這些銀信,華僑與家鄉(xiāng)始終保持著緊密的經濟與文化聯系。
僑批不僅供養(yǎng)了無數僑眷家庭,也深刻助力了福建僑鄉(xiāng)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許多閩南特色民居——“番仔樓”“騎樓”“紅磚大厝”,正是依靠僑批匯款興建而成。如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廈門集美的“鰲園”等,都是僑資建筑的代表。同時,僑批還是閩南方言與民間習俗傳承的重要載體。許多在海外出生的僑胞后代,正是通過閱讀僑批學習祖輩方言,了解故鄉(xiāng)風俗,從而保持文化認同。
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其中福建僑批以其獨特的閩南文化元素、豐富的民間記憶與完整的保存系統,成為僑批檔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在泉州僑批館、廈門華僑博物院、漳州檔案館等地,仍可見到那一封封已經泛黃卻字跡清晰的銀信。它們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憑證,更是一代代福建僑胞“愛拼敢贏、不忘根本”精神的生動寫照。
時至今日,傳統僑批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所承載的“誠實守信、愛國愛鄉(xiāng)、甘于奉獻”的華僑精神,依然在閩南傳承。下次你若來到閩南,走進一座紅磚古厝,或許還會聽到老人說起:“阿公以前就是靠番批起厝、飼囝仔讀冊的。”
(作者:劉佩陽,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講師)

華人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13日 10:52:05
- 2025年09月09日 11:25:36
- 2025年09月07日 13:09:04
- 2025年09月04日 09:28:41
- 2025年09月03日 22:59:50
- 2025年09月03日 11:01:57
- 2025年09月03日 10:56:11
- 2025年08月27日 18:41:02
- 2025年08月27日 15:43:41
- 2025年08月27日 07: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