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上海 魯迅也愛叫“外賣”
魯迅在生活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食愛好者,不管是在北京、廈門、廣州,還是在上海,他愛下館子,喜歡尋覓美食,大快朵頤,一飽口福。那鮮美的醉蝦、爽滑的干鍋燜肉、脂膏嫩玉的螃蟹,都是他的最愛。
魯迅的日記中記錄了許多飯店和美食的名字。寓居北京15年,他頻頻光顧各大餐館,日記中所記的飯店竟多達65家。每次去“廣和居”,總要點上“三不粘”和“炒腰花”;而在廣州的半年間,日記中記載的飯店有25家。盡管魯迅的牙齒和腸胃都不太好,有時餐后還要服用藥丸,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美食的向往和追求。
魯迅不僅愛吃,熱衷享用美味,而且在作品中妙筆生花,敘寫了很多特色佳肴,如《孔乙己》中“香氣撲鼻的茴香豆”,《社戲》中“辛辣的水煮蝦”,《祝?!分小磅r美的魚翅”,《風(fēng)波》中“香味濃郁的烏干菜”,《在酒樓上》中“香脆的油豆腐”,《孤獨者》中“聞喜煮餅”……讓人讀了不禁垂涎欲滴。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從廣州遷居上海虹口景云里。初至上海,由于生活起居還沒有完全安頓好,為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魯迅家中不開伙做飯;加上魯迅同許廣平正處于蜜月期,因疼惜愛侶,魯迅也舍不得讓許廣平下廚操勞。
彼時,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的上海已流行“包飯”——由飯店提供送餐服務(wù),也即提前向飯店預(yù)訂好飯菜,到點時,飯店將做好的飯菜直接送到家中。這種“訂餐服務(wù)”,與當(dāng)下的“點外賣”如出一轍,既省事又方便。
上海魯迅紀念館有一件特別的藏品——兩本《魯迅家用菜譜》,是許廣平在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間,親自記錄的一份持續(xù)半年多時間的“每日菜單”,它詳盡地記下了魯迅一家每天的午餐、晚餐構(gòu)成。
據(jù)“菜單”顯示,魯迅一家每天的菜肴較為豐富,其中不無蒸沙丁魚、藕煨豬腳、紅燒鱖魚、梅菜蒸肉、椰菜牛肉、雪菜燉魚、鮭魚干燉肉、蘿卜炒魚松、黃芽菜炒牛肉片、土豆炒臘肉、排骨、蒸雞、炒蜆肉、蒸雞球、油爆蝦、燉羊肉、羅漢齋、芥菜雞雜湯……從菜名上來看,魯迅的飲食相當(dāng)精致,各地特色菜肴輪番上桌,而尤以廣幫菜、紹幫菜、海派菜為多,而且?guī)缀趺坎腿艘粶?,葷素搭配,菜品多樣,很少重?fù)。其中,各種魚菜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可以看出魯迅平時喜好吃魚。
以1928年1月1日為例,午餐為標(biāo)準(zhǔn)的“三菜一湯”:洋薯燉雞、咸菜煮魚、炒卷心菜、榨菜肉片湯+粉條;晚餐為:合掌菜燉肉、蘿卜牛肉、炒魷魚(配木耳、豌豆、芹菜)、卷心菜。據(jù)許廣平記錄,這七個月中,他們每餐的價格在二角五分至四角之間,每個月的飯菜開支約20大洋。當(dāng)然,其中包括了魯迅三弟周建人一家及其他一些朋友的搭伙用餐,所以算下來每人每月平均3元,與當(dāng)時普通中產(chǎn)收入家庭的開銷大致相當(dāng)。
民國時期,雖然物質(zhì)匱乏,但魯迅對于飲食比較講究,也較早就開始享用私人訂制的高端外賣,寧可多花點錢也要吃得好點,充分感受“外賣上門”“送餐到家”的便利和美味??梢哉f,魯迅算得上富于溫情、食人間煙火的“外賣文化”的先行者之一。(周惠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18日 20:48:56
- 2025年09月18日 18:05:06
- 2025年09月18日 17:17:33
- 2025年09月18日 17:16:53
- 2025年09月18日 15:26:37
- 2025年09月18日 13:40:55
- 2025年09月18日 11:45:35
- 2025年09月17日 18:40:36
- 2025年09月17日 17:38:24
- 2025年09月17日 16:33:50